7月4日至10日,苏州城市学院“博采万物匠行”实践团走进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开展以“博匠物语:从金砖密码到江南基因的文明解码行动”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深入探寻御窑金砖背后的传统工艺与江南文化内涵。实践伊始,实践团全体成员在博物馆门口集合,开启此次探索之旅。
图1 苏州城市学院“博采万物匠行”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门前合影
7月4日至6日,在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们沿着展厅脉络,逐一了解御窑金砖从原料选取到成品出炉的全过程。那些静静陈列的金砖,敲击时能听到清脆声响,断口处不见丝毫孔隙,它们曾铺就紫禁城的地面,如今静静诉说着苏州工匠世代相传的专注与巧思,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传统技艺历经岁月沉淀的分量。
图2 实践团成员参观御窑金砖制作流程展品
7月7日至8日,为亲身体验金砖制作技艺,实践团走进博物馆互动体验区参与制坯实践。在专业老师的现场指导下,成员们取来湿润陶泥,动手尝试揉泥、塑形等基础工序。通过亲手操作,原本停留在文字描述中的制坯工艺,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实践过程,让大家对传统技艺的实际操作难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图3 实践团成员体验御窑金砖制坯环节
7月9日至10日,实践团成员投身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分别在“开物”“成器”“致用”三大主题展厅协助开展服务。大家在展厅内引导观众按参观路线有序游览,提醒保持展厅安静,并解答游客关于金砖烧制原理等简单咨询。通过与游客的互动,大家不仅体会到博物馆服务工作的实际意义,也更直观地认识到,这些日常的讲解与引导,正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具体体现。
图4 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内开展志愿服务
七天实践里,成员们以御窑金砖为媒介,近距离触摸到江南匠心的温度。砖体纹理中藏着的工艺细节,悄悄传递着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也让大家真切感知到姑苏千年文化基因的延续与传承。(供稿:苏州城市学院“博采万物匠行”实践团 杨爽 夏涵涵 谢静雅 摄影:蒋雯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