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7月 2日至 3日,江西科技学院 “江小科” 志愿服务团走进抚州市资溪县泸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 “安全教育浸润童心” 与 “红色信仰薪火相传” 为主线,开展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用青春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一、安全课堂:为童年织密防护网
“防溺水六不准要记牢 ——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7 月 2 日下午,泸阳社区活动室里传出清脆整齐的童声。实践队员们创新安全教育形式,通过动画短片拆解溺水事故的危险瞬间,以情景模拟手把手传授自救技巧,将 “防溺水・懂消防” 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可触摸、能掌握的互动体验。
当《溺水自救歌》的旋律响起,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参与急救模拟。队员们准备的彩虹礼盒中,图文并茂的安全绘本让孩子们的目光在斑斓色彩间流连。这场融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宣教活动,如春风细雨般,让安全意识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芽。
(图为团队成员为社区儿童讲授“防溺水·懂消防”主题课程。林填烨供图)
二、拓印时光:一场跨越代际的信仰对话
7 月 3 日上午,泸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一场特殊的 “信仰对话” 正在进行。拓板之上,“为人民服务” 五个鎏金活字在墨色晕染中渐次显影,老党员布满茧纹的手掌与青年学子的指尖共同按抚拓包,每一次轻压,都是党史深处的信念在宣纸纹理上的深刻烙印。
《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缓缓流淌,银发老党员与青衿学子的和声在挥舞的红旗中交织,化作一曲跨越时代的信仰二重奏,仿佛为这场精神接力盖上了一枚时光的邮戳,让承载着“红色基因”的信封在指尖与歌声中代代相传。
(图为社区老党员进行拓印活动。林填烨 供图)
二、英雄故事:在烽火记忆中锚定初心坐标
志愿服务团成员专程走访慰问百岁抗美援朝老兵于新友,静静聆听这位老英雄 1951 年在战火中入党的峥嵘往事。
1951 年 ,于新友响应祖国号召,毅然踏上抗美援朝战场。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中,他始终以无畏的战斗精神践行对党的忠诚,因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那会儿没想过怕,心里就一个念头,保家卫国,跟着党走!” 老人谈及当年的选择,眼神依旧明亮。
扎根资溪公安战线后,于新友在刑侦岗位上开启新的 “战斗”。街头巷尾的走访调查,案发现场的细致勘查,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身影。凭借战场淬炼出的敏锐洞察力和坚韧意志,他带领团队抽丝剥茧,攻克一个个疑难案件,用坚守诠释 “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 的责任担当。
“今日的安宁,是先辈们用血肉之躯铸就的。” 团队成员手捧慰问品,在于新友老人布满勋章的人生叙事里,触摸到信仰的温度,更锚定了青年一代的初心坐标。
(图为团队成员慰问抗美援朝老兵于新友。林填烨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泸阳社区老人合影留念。林填烨 供图)
朱砂拓印间传承信仰脉络,老兵讲述中重现烽火岁月。“江小科” 志愿服务团以青春笔触,在资溪社区写下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答卷。从守护儿童安全的趣味课堂,到聆听革命故事的时代对话,队员们用躬身实践搭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
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基层服务,让安全防线与红色基因在社区沃土中同频生长,以创新实践激活基层治理的 “青春密码”,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年力量。
(通讯员 刘国境 林填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