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入郢躬耕夏,振乡兴韵自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的“财智播绒,振兴乡韵”实践团积极响应这些号召,在7月走进马郢村,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团队借助“文化赋能+直播带货”的模式,为乡村振兴增添青春动力,奏响了一曲校地协同助力振兴的乐章。
(图为实践团与指导教师的合影)
“绿稻翻波映夏光,荷风送爽绕村庄”。第一站实践中,实践团队前往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的马郢村,实践团队前往长丰县马郢村,这是一个以“乡村振兴样板”著称的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同时也是充满田园诗意的宜居村落。村门口有一匹骏马跃起的雕像。骏马身姿矫健,前蹄腾空,昂首扬尾,呈现出奔腾向上的姿态,彰显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呼应着“马郢计划”——以“助学、助农、助村”为目标的公益项目,助力马郢村实现从贫到兴的转变,寄托着当地对发展腾飞的期许。远处的稻田里翻滚着碧浪,蝉鸣声里藏着盛夏的热烈,刚踏入村庄,实践团队便被这份质朴又鲜活的乡村气息包裹。
(图为村门口的马郢计划标志)
走进马郢村,团队队长与志愿者服务中心负责人孙涛进行了深入沟通,在了解到我们希望借助自媒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后,当即表示了大力支持。“这真是件大好事,”孙老师感慨道,“要是能带动村里的手艺人都参与到自媒体行业中来,定能为咱们的乡村振兴开辟新思路。”
(图为实践团队与志愿者服务中心负责人合照)
“听讲解知村史,观创客地助直播”。第二站实践中,我们的团队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一同探寻马郢村的发展历程。讲解员指着墙上的老照片娓娓道来:曾经的马郢村是个典型的传统村落,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简单却也平淡。后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吹进这片土地,村里开始变样,从昔日靠天吃饭的普通村落,到如今集特色种植、手工艺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活力村庄,马郢村的每一步变迁,都藏着村民们的智慧与汗水。随后,在讲解员的细致介绍中,我们先后走进了陈列着各式特色农产品与手工陶瓷马的郢情圆农场;空气中弥漫着染料发酵的独特气息的蓝染工艺室;绿植繁茂,处处流淌着对生活的热爱的别致小院石榴家;以及尺素工坊等地方。随后,我们走进“红莓姐姐”手工工坊,目光立刻被满室精巧可爱的手工作品吸引,憨态可掬的卡通玩偶、栩栩如生的向日葵与玫瑰手捧花、灵动别致的编织字母,每一件都透着匠心。在了解学习传统钩织技艺的过程中,我们与红莓姐姐深入交流,商定通过线上直播为她拓宽销售渠道。希望借此让更多人认识马郢村的手工钩织技艺,也让马郢村的毛绒制品得到更多关注与珍视。
(图为讲解员向我们介绍马郢村的发展史)
(图为走访马郢村创客展馆)
(图为“红莓姐姐”的手工制品)
“实践团播助农品,郢村非遗热销红”。第三站实践中,实践团化身“助农主播”,在抖音平台开展“马郢手工编织品专场直播”。镜头前,团队成员们手持五彩编织扇和编织卡通玩偶,详细介绍“红莓姐姐”手工艺人的创作故事,结合“马郢计划”乡村振兴背景讲解产品文化内涵。此外,直播还设置“流量pk”等互动环节,累计吸引超20000人次观看,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额。
图为团队成员直播助农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更是青春力量的生动实践。“财智播绒,振兴乡韵”实践团以直播与匠心,让沉睡于乡村的技艺焕发新生,也让马郢村的振兴故事与青年一代的担当紧密相连。从稻浪翻滚的田野到创意盎然的工坊,从一件件精巧的手工艺品到一场场热情的直播互动,实践团以创新之姿与实干之志,谱写了校地协同助力振兴的乐章。村民用双手编织希望,实践团用镜头传递价值。未来,“财智播绒”仍将前行,在更多乡村、更多领域,播撒那一份不息的青春活力。
图为实践团合影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财智播绒·振兴乡韵”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