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在投身基层建设、服务家乡发展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作出贡献,山东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许东东与学生支部书记阮坤结合实践队成员所学专业,于7月1日至5日带领“青春传薪火 热血铸武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赴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滕州市等地,开展“武承红韵 志暖山河”志愿服务活动。
7月1日,恰逢建党104周年,团队师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的鲁南抗日民主政权纪念馆。这座场馆面积达 1200 平方米的纪念馆,静静诉说着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师生们在历史的回响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们依次参观了 “抵御外敌、团结抗战”“联合各界、民主建政”“统一战线、民主施政” 等六大板块展区。馆内丰富的图片、珍贵的文献、生动的雕像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的光辉历程。从峄县民众代表大会的召开,见证鲁南地区第一次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县级抗日民主政府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到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感人场景,每一个历史片段都深深触动着在场师生的心灵。
7月2日上午,实践团队奔赴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凫城镇榆树村,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在蜿蜒的愚公渠畔,追溯那段震撼人心的岁月,领悟奋进的磅礴力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榆树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村民们用水要翻山越岭去远处挑,路途崎岖,往返近 4 公里。1970 年,榆树村村支书丛友华去河南林县红旗渠参观学习,深受触动,回村后便决心带领大家凿山开渠,解决用水难题。当时为不耽误农业生产,26 名‘铁姑娘’主动请缨,成立队伍,担负起‘挖山、凿洞、开渠、引水’的重任。”
步入愚公渠洞内,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洞壁上还留存着当年开凿的痕迹。在无资金、无技术、无通风照明的极端艰苦条件下,“铁姑娘”们仅凭双手、一锤一钎,昼夜奋战开挖山洞1500米,修建水渠2000多米。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完成这般浩大工程,这墙上的每一道痕迹,都是她们奋斗的勋章,她们的精神也如火炬,照亮同学们未来前行的道路。
7月2日下午,实践团队前往枣庄市山亭区,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同学们走进古老村落,在石板房的斑驳光影中,在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坚守里,探寻鲁南大地的文化根脉。
实践队首先走进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在虚拟空间中沉浸式浏览枣庄传统村落的数字档案,通过三维模型生动还原的古村肌理与非遗场景,为实地探访奠定了认知基础。随后,队员们跟随讲解员踏入中国传统村落的街巷深处,依次参观学习了枣庄泥塑、烙画、袁氏木雕、伏里土陶、木版年画等十几种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泥塑指尖流转的乡土童趣,到烙画烙铁烫出的木纹肌理,到伏里土陶窑火淬炼的古朴神韵,再到木版年画色彩晕染的吉祥寓意,每一项非遗都如打开的文化密码,让队员们在触摸与凝视中,读懂了鲁南大地代代相传的匠心与智慧。
7月3日,为深入了解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学生实践团队走进滕州市北辛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以 “感悟基层治理智慧,践行青年使命担当” 为主题的实践学习活动,在沉浸式体验中汲取基层党建与服务群众的鲜活经验。
实践团成员抵达这座占地 4500 平方米的 “红色阵地”。刚步入大厅,“零距离家园” 的标语便映入眼帘,服务台前工作人员热情接待的场景,瞬间让同学们感受到这里的温暖氛围。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首先参观了一楼 “和风里” 便民服务中心。15 个便民服务窗口整齐排列,民政、医保、养老保险等服务事项一目了然,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办事流程指南。二楼 “锋华里” 党建赋能中心是实践团学习的重点区域。在 “党建提升长廊”,数字化学习平台上丰富的党课资源、实时更新的党员学习数据,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基层党建的智能化水平。
北辛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之行,让武术学院的同学们走出校园,在基层一线的生动实践中深化了对党的宗旨的理解,也更加明确了青年一代在基层治理与服务群众中的责任与担当,为他们未来投身社会、奉献青春注入了强大动力。
7月3日下午学生实践团队前往滕州博物馆,开展以 “触摸历史遗存,感悟武学渊源” 为主题的实践学习活动,在与文物的 “对话” 中追溯古滕大地的武术文化根脉。
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滕州博物馆。这座坐落于龙泉广场东北侧、荆河西岸的场馆,外观古朴庄重,与周边的龙泉塔交相辉映,尽显历史厚重感。博物馆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实践团,并简要介绍了场馆的基本情况:“滕州博物馆馆藏文物达 5 万余件,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其中不少文物与古代武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了解鲁南地区武术发展的重要窗口。”
商周文化展厅是此次参观的重点展厅内一件件青铜兵器整齐陈列,戈、矛、剑、戟应有尽有,其中一把西周青铜剑剑身狭长,虽历经千年,仍能看出当年的寒光。展厅中央的西周青铜鼎,鼎身雕刻的饕餮纹威严庄重,“这件青铜鼎是古滕国贵族祭祀用的礼器,古代‘礼’与‘武’相辅相成,‘止戈为武’的思想就蕴含着武学的最高境界 —— 不是征战,而是和平。” 带队老师的话让同学们陷入沉思。
此次滕州博物馆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们从历史文物中探寻到了武术文化的源头活水,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与热爱。相信他们会带着这份收获,在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用青春力量让传统武学绽放光彩。
7月4日,学生实践团队前往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尚武俱乐部,开展为期两天的教学实践活动。同学们以武为媒,发挥专长,在传授武术技艺的同时,深刻感悟传统武术蕴含的精神内涵。
首日清晨,实践队抵达尚武俱乐部。古朴的训练场馆内,刀枪剑戟等传统兵器整齐排列,墙上 “尚武崇德,自强不息” 的标语格外醒目。上午九时,教学正式开始,实践队的同学们在有着习武三十余年经验的阮坤老师的带领下,从最基础的抱拳礼、马步冲拳教起。“抱拳礼左手为掌,右手为拳,寓意着文武兼修、以武会友。同学们边示范边讲解,耐心纠正着孩子们的动作细节。
一旁的青少年组则聚焦梅花拳的套路学习,实践队员们先完整演示了一段流畅的拳法,刚劲有力的动作、行云流水的招式引得学员们阵阵喝彩。随后,队员们分解动作逐一教学,“出拳要快,收拳要稳,腰部发力才能带动全身”,阮老师手把手指导,汗水浸湿了衣衫也浑然不觉。
7 月 5 日清晨,教学内容转向实战技巧与武德教育。在对练环节,实践队员们示范了标准动作,强调“武术的真谛不是战胜别人,而是超越自己。” 下午,实践队与俱乐部学员共同举办了一场小型汇报表演。孩子们稚嫩却认真的招式、青少年们刚劲有力的套路,赢得了在场家长的热烈掌声。实践队员们也展示了集体拳术,将两天的教学成果与自身所学相结合,为此次实践画上圆满句号。
本次山东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青春传薪火 热血铸武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是一次青春与土地的深度对话,更是一场武学精神与时代使命的交响共鸣。这场实践让武术走出竞技场的边界,成为连接基层、对话历史、赋能传统的鲜活载体。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从枣庄大地汲取的力量,让武术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养分、服务社会发展的利器,在青春赛道上书写属于中国武术的时代新篇,让千年武魂在复兴之路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