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9月12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闫卓:国防在我心中》作品鉴赏

在“爱我国防”山东省第九届主题演讲大赛的舞台上,闫卓同志的《国防在我心中》绝非一次简单的赛事表达,而是一场以个人生命为笔、以家国情怀为墨、以党指挥枪为根的沉浸式“国防教育课”。它跳出了宏大主题常见的空泛说教,巧妙将“国防”从抽象的政策术语、遥远的军事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成长印记、可感知的历史责任、可践行的个体指南,在情感共鸣与理性思考的深度交织中,完成了一次直击人心的全民国防教育启蒙。

演讲开篇即以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破题,既迅速奠定了真挚深沉的情感基调,又暗合“国防源于对土地与人民的热爱”的核心逻辑,实现了情感与主题的双重点题。随后以“爱我国防—知我国防—兴我国防”三大板块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结构严密。形成从情感到认知、从认知到行动的完整闭环,让“爱我国防”的主题落地生根。

一、情感锚点:以“个体叙事”解构宏大主题,唤醒集体记忆共鸣

在“爱我国防”部分,闫卓没有直接喊出“爱国防、护家国”的口号,而是用三个极具画面感与年代感的“私人记忆片段”,搭建起与听众对话的情感桥梁,让“国防”从“远方的军营”走进“身边的生活”:

(一)老兵升旗片段是“家风爱我国防”

52年前父亲在山东临朐农村院子里,用竹竿升起自制五星红旗的场景。“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老百姓就有希望”——连长的这句嘱托,不仅是老兵父亲的精神信条,更将国旗的象征意义、老兵的家国情怀与普通百姓对“安稳生活”的朴素期待紧紧绑定。此刻的“国防”不再是军营,而是农家院上空飘扬的红色旗帜,是父辈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种。

(二)大学协会片段是“责任爱我国防”

18年前在大学时期,组建校国防军事协会的场景,将“关注国防,关心军事,学习军魂,报效国家”定为宗旨,既是青春热血对国防情怀的直接回应,也是个体从“被动接受家风熏陶”到“主动传播国防理念”的第一次成长跨越。

(三)弃安从宣片段是“行动爱我国防”

10年前“弃安从宣”的关键抉择。从“做好安全工作能减少事故”的现实考量,到“初心信仰关系国家前途”的深刻觉醒,这场职业转型背后,是对“国防”内涵的重新认知——国防不仅是有形的安全防护,更是无形的精神坚守。

从“父亲的国旗”到“自己的协会”,再到“职业的转型”,演讲者以“代际传承+个人成长”的双线叙事逻辑,将个人对国防的情感,从“家风熏陶下的被动感知”,逐步升华为“主动践行中的自觉担当”。这种“小切口见大情怀”的表达,极易唤醒听众的相似记忆——或许是家中长辈的军旅故事,或许是少年时的爱国萌芽,让“国防在我心中”从演讲者的个人宣言,自然转化为听众的集体共鸣。

二、认知建构:以“历史-现实”双维对照,筑牢国防认知根基

如果说“爱我国防”是情感铺垫,那么“知我国防”便是理性升华。闫卓巧妙以三场全民关注的直播(佩洛西窜台时的主权关切、孟晚舟归国时的民族期待、九三阅兵时的国家荣光)作为叙事锚点,串联起“军事、经济、政治”三维认知框架,用“历史屈辱”与“当代自强”的强烈对照,为听众搭建起一套完整、深刻的国防认知体系,让“为什么要重视国防”的答案变得清晰可感、直击人心。

(一)军事层面:从“无国之痛”到“有国之责”

演讲者没有堆砌枯燥的军事知识,而是以“故事+追问”的方式直击人心:电影《战争子午线》中,6岁女孩坠崖前喊出的“妈妈”,背后是“没有国家庇护”的绝望与无助;北洋水师的悲壮殉国、“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屈辱牌子、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的血泪,更是近代中国“国弱则民辱、国破则家亡”的惨痛印证。而当叙事转向现实,“佩洛西窜台时,无数人守着直播、握紧拳头”的细节,又将当代人对国家主权的关切具象化——从“无国时的任人宰割”到“有国时的主动捍卫”,军事国防的意义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愈发深刻。

(二)经济层面:从“经济宰割”到“经济自强”

演讲者以“符号+数据”强化认知,让“经济国防”的内涵不再抽象:《梦驼铃》中“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的歌词,道尽了国土沦丧的悲痛;民国“国耻地图”上“仇深若海耻重如山”的题字,是对民族觉醒的呼唤;3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辛丑条约》“4.5亿人一人一两白银”的赔款设计,更是将“经济主权丧失”的屈辱刻进民族记忆。而百年后,中兴14亿美元赔款的被动,与孟晚舟归国时“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的感慨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对照深刻揭示了“经济国防”的当代内涵:民族品牌的崛起、经济主权的独立、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正是国防实力的重要支撑;经济强,则国防底气足。

(三)政治层面:从“尊严丧失”到“尊严彰显”

2025年九三阅兵的“联系时政”成为点睛之笔:“党旗、国旗、军旗迎风飘扬,三军列阵、铁流滚滚;空中梯队、战鹰列列;东风使命、覆盖全球”——这段描述不仅是对军事装备现代化成就的展示,更是对“国家力量、民族尊严、人民信仰”的具象化诠释。

从“百年耻辱”,到如今“国富民强”,演讲者用历史与现实的双线对照,让听众深刻理解:国防,是国家生存的屏障,是民族尊严的底气,是人民幸福的保障。

三、行动指引: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落地”,构建国防行动闭环

演讲的终极价值,在于引导行动。《国防在我心中》并未停留在情感抒发与认知建构,而是在“兴我国防”部分,为听众提供了清晰、可行的行动路径,实现了从“知”到“行”的闭环,让“兴国防”不再是国家的“宏大叙事”,而是每个人的“日常实践”。

(一)明确“国防建设”的内在逻辑:三层认知模型

演讲者提出“意识形态(上层)—经济基础(中层)—军事力量(末端)”的三层认知模型,精准把握了国防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平年代,意识形态的共识是“精神防线”,经济基础是“物质根基”,军事力量是“最后屏障”。这一模型并非空洞理论,而是为“兴我国防”指明了方向——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既要发展经济、夯实根基,也要壮大军事、筑牢屏障,更要凝聚意识形态共识、守住精神防线。同时,强调“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既符合主旋律,也为国防建设锚定了“根本原则”,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力。

(二)诠释“国之大事”的时代内涵:古今对话

演讲者引用《左传》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训,进行了富有时代意义的诠释:

“戎”是“捍卫真理的力量”,对应“军事力量”,并以“和平从来不是别人给的,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点明现实逻辑——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守护和平、捍卫尊严的前提。

“祀”是“凝聚共识的灵魂”,对应“意识形态”,并延伸为军魂、党魂、民族魂,最终落脚于每个人心中的“信仰”——共识凝聚起来,便是国防最坚固的“精神防线”。

这种古今对话,让“兴我国防”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温度,让听众理解:国防建设,既要“硬实力”,也要“软实力”。

(三)转化“宏大信仰”为“微观实践”:家风传承

演讲者从10年500多场公益报告中,总结出“爱国拥军,忠党为民”的家风、“明德博趣,修身至善”的家训,以及“四为三圣两道德,利他无我一乾坤”的人生追求。这一转化极具创新意义——它让“兴我国防”从国家战略,变成了每个家庭可传承的家风、每个个体可践行的准则。而“点燃一束光,照亮一座城”的愿景,更传递出“全民国防”的核心:国防不是军人的专属,而是每个普通人的责任;每个人的一次宣讲、一次传承、一次坚守,都是国防建设的“微小力量”,汇聚起来便是“共筑国防”的磅礴伟力。

四、形式艺术:语言与配乐的精准配合,放大演讲感染力

(一)语言表达:多手法强化效果

演讲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让语言既有“温度”又有“力度”:排比句式“可记否……”的连续追问,形成强烈气势,让历史的痛感层层递进;“爱我国防,一心向党;爱我国防,共筑梦想”的反复咏叹,则强化了主题,引发听众共鸣。对比手法:历史屈辱与当代自强的对比、个人选择与国家命运的对比等,形成强烈张力,深化听众对“国防重要性”的认知。权威引用:艾青诗句增添情感厚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提升文化底蕴,总书记“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的论述则拔高思想高度,让表达更具权威性与说服力。

(二)配乐设计:“音随情动、乐与意合”

演讲的配乐设计堪称“点睛之笔”,实现了“音乐与内容”的深度融合:

“爱我国防”部分用《雨的印记》的轻柔旋律,配合家风故事,营造出温暖、真挚的氛围,让听众在舒缓中感受“国防的温度”。

“知我国防”部分以“箫声+《光辉历程》”过渡:箫声的深沉、苍凉,对应历史的沉重与屈辱;《光辉历程》的激昂、豪迈,呼应现实的自强与荣光,实现了“从痛到强”的情感自然转折。

“兴我国防”部分用《齐鲁宣传片》配乐,既贴合演讲者的地域背景,又以恢弘、大气的旋律烘托“兴邦强国”的壮志,让演讲的情感推向高潮,激发听众的爱国热情。

五、总体评价:一堂生动的“全民国防教育课”

闫卓的《国防在我心中》,是一场情感充沛、结构严谨、立意深远的演讲,更是一堂“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全民国防教育课。它没有居高临下的宣讲,而是以“平等对话”的姿态,用个人故事唤醒情感共鸣,用历史现实构建认知体系,用具体行动指引实践方向。

从“父亲的国旗”到“全民的国防”,从“个人的选择”到“民族的复兴”,从“国防的认知”到“责任的践行”,演讲者始终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深刻诠释了“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的时代内涵——国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人心中的信仰;不是遥远的责任,而是每个人脚下的行动。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这样的演讲不仅是对“爱我国防”主题的精准诠释,更传递出一种坚定信念:国防的根基,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民族的复兴,需每个中国人的践行。当“国防”真正走进每个人的心中,当“信仰”真正照亮每个人的前程,我们便能汇聚起“爱我国防、共筑梦想”的磅礴力量,便能稳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上一篇:浙江兰溪:定格旧时光 谱写新浪漫
下一篇:浙江兰溪:赓续红色血脉 激扬时代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