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26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厦大学子探访长乐游神:解码非遗技艺匠心,探寻民俗现代活力

为响应弘扬传统文化劳动实践的要求,探索非遗的现代传播路径,2025年6月18日至22日,厦门大学“闽韵拾遗”实践队走进福建长乐展开实践活动,研究游神民俗文化的现象与价值,探索其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

游神是民间传统祭祀活动,人们抬神像巡游,祈求平安吉祥。实践队员们先后探访了后团民间工艺作坊、金峰神像展厅、长乐博物馆等地,通过实地参观、采访交流等方式,积累了非遗知识文化,解密了游神文化基因。

走进游神工艺:传统技艺的匠心传承

实践首站,队员们来到了后团民间工艺作坊,参观了神像从头筒制作到骨架装饰的完整工序。作坊里,师傅们分工明确,队员们在陈师傅父子的带领下有序参观并了解了游神工艺。在师傅的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了塔骨由竹到铁的演变、神像头筒打磨的工艺、刷漆与附金箔的技巧等,看到了最真实的神像制作工序。部分队员还在师傅的带领下体验了最基础的穿珠,在真正的动手过程中学习和体验非遗技艺。队员们不仅惊叹于每一步制作工艺的繁琐细致与精美,更在工厂里年轻人的身影上看到了传承的意义。

接着,队员们前往金峰神像展厅系统观摩已完成的神像作品。通过与展厅负责人的对话,了解当代语境下民间工艺的订单来源、审美转型以及技术改良路径。

对话传承者与群众:游神文化在当代的认同与传播

在后团民间工艺作坊,队员们对话两代手艺人,与游神传承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在福州,游神是刻在骨子里的传统,在与陈师傅父子的对话中,队员们认识到了游神文化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也了解到了游神现阶段面临的难题。是一代代人的坚守与投入成就了如今游神的兴盛,大家自愿参与,共同热闹。然而游神在网络上的走红引得全国各地人来参观,常常引得交通不便,影响到当地人的正常生活,此时就需要接力政府加以管制。

了解了神像制作工艺后,实践队员们来到厚福村向群众展开问卷调查,向各个年龄阶段的村民分发线下调查问卷,重点采访了村内超市的老板,对普通群众对游神文化的认知程度、建议、期冀与担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走进长乐文化现场:在博物馆、宫庙与文献中触摸游神记忆

在实践的后半程,队员们参访了长乐区博物馆、图书馆、英武庙、显应宫等地,在这些记录了当地民俗的地方解码游神文化的传承密码,补充实践内容,使队员们对游神文化传承的了解更加立体。实际上,游神文化的传承不单单是依靠文物的收藏与文献的记载,而是靠一代代人自觉的坚守与传承,是对那份温度的向往与传递。

这次长乐之行,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游神文化并非仅是古老的仪式,而是一种鲜活的社会实践,是信仰、技艺、社区认同与现代适应的综合体。它的生命力,既来自民间自发的坚守,也得益于不断演进的传承方式。

实践队员们带着好奇而来,最终带着敬畏离开。游神文化的传承,让队员们看到了民间智慧的力量——它不依赖宏大叙事,而是在代代相传的实践中自然延续。

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考察,更是一次对“传承”二字的深刻领悟。实践队员们期待,游神的故事能被更多人听见,而这份生生不息的活力,也能激励更多年轻人走近传统文化,成为新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闽韵拾遗实践队

上一篇:成都大学:银龄服务润盛夏青春赋能暖晚晴
下一篇:共商合作大计,共享开放红利——第三届国家向北开放经贸商洽会在呼和浩特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