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米市坝街沿街为市,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要去抢占摊位,自己搞得辛苦不说,还影响市容,有了这个便民疏导点,我就有了固定经营场所,简直太好了!”在米市坝临时早市便民疏导点,商贩李发军高兴地说。
都江堰市灌口街道建兴社区米市坝街长期存在流动商贩占道经营现象,流动商贩多为附近菜农,临近的新东门大市场摊位是长期租用形式,不适合菜农临时性售卖的特点,加之周边居民买菜需求旺盛,所以形成了米市坝街沿街为市的习惯,占道经营影响市容市貌和交通出行,如何平衡基层治理难题与市民就近买菜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人民建议焦点。
灌口街道立足人民事人民议,以党建引领发动群众、凝聚共识为突破口,运用“五共工作法”建立人民建议闭环机制,建设临时早市便民疏导点,在用心解决占道经营难题的同时,用真情满足市民群众就近买菜的需求,将流动商贩管理从“治理难题”转化为“便民亮点”,实现城市秩序与“烟火气”的和谐共生。
五共工作法:让人民建议闭环
“共”一:问题共汇
通过社区建议征集、12345市民服务热线、网格员日常巡查等多维度渠道,建兴社区构建起立体化人民建议收集网络。社区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梳理,找到共性问题,其中米市坝街流动商贩治理问题占建议总量的68%,具体表现为:清晨至午间时段,摊位摆放无序导致道路通行宽度缩减至不足3米,早高峰时段常引发交通堵塞;菜叶、包装垃圾随地丢弃现象突出,清洁工人每日清扫量较其他路段高出40%;周边居民多次反映“买菜方便但出行不便”,希望既能保留便民购菜功能,又能根治环境脏乱差问题。
在梳理问题过程中,社区特别关注到流动商贩群体的实际需求:85%的商贩为周边农户,因新东门大市场摊位需长期租赁且费用较高,农户难以承担固定经营成本,被迫选择流动性售卖。为此,社区汇总人民建议和商贩需求,形成人民建议分析报告,为后续治理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共”二:多方共议
建兴社区将梳理好的人民建议分析报告上报灌口街道办事处,街道牵头组织综合行政执法队、市场监管所、建兴社区和居民代表,共同开展现场联合调研,面对面听取流动商贩建议,围绕流动商贩占道经营问题开展多方协商、梳理社区资源,达成以下共识:优先考虑将邻近米市坝街的国有闲置储地改造为临时早市便民疏导点,建立“政府主导+社区统筹+国有平台公司支持+社区治理合伙人参与”模式,明确各主体职责分工。
“共”三:资源共联
经过前期多方共商,探索出了一条多方资源共联路径。临近米市坝街有一块国有公司闲置储地,该地块周边小区密集,有采购需求的市民众多,具备商贩经营和居民采购的便利条件。灌口街道主动对接国有公司洽谈土地租用事宜,由社区社会企业签订租地协议,通过社区招标引入第三方社区治理合伙人,对闲置空地进行改造使其满足早市售卖场地要求。社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按早市每年收益的10%获得分红,分红收益将直接注入社区微基金用于民生事项。
“共”四:民主共治
在提升场地“硬件”基础上,灌口街道联动多方民主协商,共同制定临时早市服务“软件”方案:明确经营时段为早上5时至中午12时,既满足市民早餐、午餐食材采购需求,又规避夜间经营对交通和居民休息的影响;实行低门槛准入,仅收取1-2元/天卫生费,减轻城郊农户及小商贩经营成本,吸引主动入驻;打造全品类覆盖场景,整合蔬菜瓜果、熟食炒货、粮油米面、小修小补等多元业态,实现市民一站式采购;建立制度化运营体系,制定卫生保洁、食品安全、摊位秩序等管理制度并配备专人巡查,保障环境整洁有序;构建街社联动机制,由灌口街道党委牵头,联合建兴社区、街道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负责疏导点规划、入驻审核及日常监管工作,通过多元协同提升民生服务效能。
“共”五:成效共享
临时早市自2025年5月启动以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形成多方共赢的治理局面:菜农拥有了低偿固定经营场所,无需凌晨抢摊位,经营环境稳定,收入更有保障;通过搭建“农户直供市民”平台,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让质优价廉的农副产品直达城区,助力农民增收;周边居民步行可达疏导点,采购新鲜食材成本降低;占道经营现象减轻,街道更加整洁有序,交通秩序恢复;国有闲置土地得以盘活利用,社区获得稳定分红收益,第三方社区治理合伙人实现项目创收;通过“民呼我应”机制将人民建议转化为治理实践,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灌口街道做实“五共工作法”人民建议闭环机制,将党建引领与发动群众、凝聚共识、多元共治深度融合——以多渠道收集人民建议为起点,经多方共商、资源整合、精准施策,将人民建议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实现流动商贩规范管理与市民就近采购需求的双向满足,为破解城乡接合部流动商贩治理难题提供可复制的基层治理样本。(董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