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河环绕的古村落里,灯火点亮的不只是夜色,还有千年不灭的文化薪火。“横阳五里是鸣山,水到桥头第一湾”,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鸣山村的水墨画卷在这句诗里缓缓展开。
三面环河的千年古村中,四棵百年古榕沿河舒展枝叶,马九娘娘宫前的榕树荫下,非遗传承人正指导美国游客在蛋壳上勾勒梅花纹样,手中的刻刀在灯光下闪烁,塘河水倒映着两岸流动的非遗夜市灯火。作为平阳的“北大门”,这个始建于东晋时期的古村,被塘河水系温柔环抱,河水滋养的不仅是土地,还有流淌了1700年的文化血脉。
沿河而建的鸣山陶院将蛋画与瓯窑两项非遗创新融合,创作出“温州文人瓷”,“以画入瓷,应用本土材料,让陶瓷讲述平阳故事”。除此之外,平阳县打造的“浙礼塘河”乡风文明示范带,将鸣山村与周边五个村落串联,形成一条非遗珍珠链。游客乘船沿河而下,可欣赏提线木偶在艺人操控下表演《贵妃醉酒》,细腻动作引得波兰游客连声惊叹;鼓词《莲花声声唱鸣山》的韵调在夜色中流转;太平钿剪纸在巧手中绽放繁花,糖画艺人以铜勺为笔、糖稀为墨,顷刻间龙凤呈祥。夜市开市三年来,年均游客量突破20万人次,成为浙南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
如今,塘河水依然每日流过鸣山桥,带着蛋画上的彩墨清香、木偶戏的唱腔余韵、陶坯上的指纹温度,奔向更广阔的文化海洋。这条流动的非遗之河,正以古老又年轻的姿态,讲述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