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近日,洛阳师范学院“七彩心语”暑期实践队深入洛阳市伊滨区西庞村、洛龙区大数据产业园和光合城社区,开展为期15天的沉浸式心理健康课程实践。队员们精心设计了8节模块化趣味课程,聚焦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安全防护三大核心,通过游戏化教学、情景模拟等生动形式,为300余名青少年构建起贴近生活的心理支持网络。
一、体验中认识自我:发现独特价值
在西庞村的《认识独特的自己》课堂上,10岁的小雨在自画像旁自信地标注"爱发呆的哲学家"。这源于实践队独特的引导方式:摒弃简单的"优缺点"二分法,借助"外貌差异放大镜""成长故事博物馆"等活动,带领孩子们挖掘自身特质的闪光点。当有孩子分享"帮爷爷收玉米摔跤仍坚持装完一筐"的经历时,队员立刻将其解读为宝贵的"坚韧"品质。"差异不是缺陷"的理念,就这样悄然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同学们展示自画像课程
《情绪自救指南》课程则像"心理 CT"般深入情绪内核。实践队设计的"情绪功能说明书",将愤怒定义为"边界报警器",把悲伤解释为"情感印章"。当孩子们在情景模拟中说出"我的难过指数6级,需要安静5分钟"时,对情绪的认知已从"控制"进阶为理解共处,实现了认识情绪的重要一步。
二、互动中连接彼此:搭建沟通桥梁
光合城社区的《童心社交魔法屋》里,"悄悄话传递" 游戏呈现奇妙变化:"我喜欢和会分享的人做朋友"传到最后变成"要分享才会有朋友"。实践队员抓住这个偏差,引导孩子观察"倾听时哪些细节会溜走",让失误成为理解沟通的契机。
在《友谊小船,快乐起航》课程上,笑笑主动帮同桌修补破损的纸船:"老师说友谊像船,破了能修好。"课程不仅倡导友好,更通过"矛盾修复模拟"引导关注细节。当孩子能说出"你抢玩具时,我看到你愣住了",这种对他人反应的敏锐觉察,正是健康关系的"基石"。
图为光合城社区的同学们展示友谊小船
大数据产业园的《假如你是它》课程,让共情在角色互换中生长。孩子们轮流扮演被嘲笑的"丑小鸭",一位原本调皮的小朋友在体验后低声说:"被说’笨’时,胸口像堵了棉花。"这种源自体验的感悟,让"换位思考"从概念变为身体记忆,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三、实践中筑牢防线:内化安全技能
《做合格小网民》课堂上,志愿者做了"语言魔法水"实验,形成强烈对比:15句恶意词汇让清水沉淀墨渣,而善意表达则让另一瓶水保持清澈。这个可视化实验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言语欺凌的危害,课后能准确列举3种网络欺凌形式的孩子比例从32%大幅提升至87%。
《保护少年的你》课程聚焦"行为训练"。实践队不满足于"知道拒绝",更通过"求助信号卡制作""安全距离演练",让"勇敢拒绝"成为条件反射。模拟场景中,扮演受害者的孩子后退着喊"我要告诉老师",这种反应已具备实际防护力。
《"花" 的守护者》课程则构建了"认知-行动"闭环。课程以"红绿灯区"图示为直观载体,清晰界定身体安全边界。在此基础上,实践队通过7种高风险场景模拟,反复训练孩子固化"明确拒绝 + 及时求助"模式。从 "知道边界" 到 "敢说拒绝" 再到 "会求帮助",课程通过阶梯式设计让自我保护技能内化为条件反射,最终使防性侵意识从模糊认知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自护能力。
图为实践队员引导学生识别身体“红灯区”
本次实践通过 8 节模块化沉浸式课程,助力儿童在自我认知重构、人际交往提升、安全防护强化等方面成长。未来,实践队会将此类沉浸式课程纳入常态化机制,持续开发进阶课程体系,实现心理支持的全周期覆盖,同时联动学校、家庭与社会机构,构建“课程实践—跟踪反馈—资源整合”的闭环,真正成为守护儿童心理健康的长效防护网。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