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电(通讯员程婷婷 曾美琳)2025年7月8日,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摆渡人”团队前往汉阳区百灵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对该社区智能化养老服务展开深度调研,旨在通过观察智能技术在养老场景中的应用实效,深入了解智能养老模式如何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需求,明晰其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优化方向。
一、智能改造全覆盖 适老服务精准触达
走进百灵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团队发现,在整个智慧升级过程中,社区并非简单堆砌智能设备,而是围绕老年群体生活场景,进行了系统化的适老性改造,从独居老人家中的紧急呼叫按钮,到社区服务中心的智慧管理平台,每一处都紧扣“实用、安全、便捷”的原则,满足了老人多样化、多层次、精细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精挑细选筑防线 智能防护无间隙
在“精准选择智能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实践中,百灵社区展现出对老年群体特殊性的深刻理解。社区通过在独居老人家中安装部署健康监测类设备(如紧急呼叫按钮、摄像头、生命体征监测仪等),提供全方位的远程监护服务。针对老年群体疾病夜间高发的情况,社区通过生命体征监测仪精准监测老人夜间的心率、呼吸状态、体动状态等,随时监测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与安全;同时,家人、社区可远程实时掌控老人生命体征各项数据,及时接收异常报警信息,实现老人居家健康管理。
若老人在家出现跌倒、突发心脏病等异常情况,可通过紧急呼叫按钮一键求助,社区智慧平台会同步启动“三方响应”,及时通知服务机构、老人家属、社区相关工作人员,为老年人及时提供帮助。
图为百灵社区养老文化展示 翟昊帆 摄
三、场景体验重沉浸 科技人文双融合
为帮助老年群体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建设,社区智慧养老平台应用还实现了“有设备”到“会用设备”的跨越,更加关注老年人的服务体验。例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有精心打造的智慧养老样板间,陈列展示了实用性强的智能养老设备——智能护理床、生命体征智慧监测垫等等,还提供有智能设备租赁服务,老人可根据需求随时更换更适合的设备。
更令人动容的是科技背后的人文温度。百灵社区墙上的各式标语——“人生夕阳路,微心来呵护”、“在这里,温暖一直在线”道出了智慧养老的核心内涵,在旁边的“服务风采”照片墙里,智能设备只是背景,主角是是工作人员为老人理发的专注、集体生日会的欢声笑语、志愿者陪老人下棋的温馨画——这些画面与智能设备的有效融入共同构成了百灵社区智慧养老的全新风貌。
社区工作人员对每位老人情况的熟稔,更是科技无法替代的优势。谁行动不便需要搀扶,谁子女在外需要多加关照,谁有高血压需定期提醒吃药,大家都铭记于心。在百灵社区中,团队意识到智慧养老的真谛:科技是工具,人文才是底色。
图为百灵社区养老服务流程和内容 王君怡 摄
四、从“养老”到“享老”智慧模式见真章
在百灵社区,一个个悉心呵护老人的应用场景,将养老逐渐变成“享老”。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解放了人力,让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陪伴老人参与文化活动;智慧平台的数据分析帮助社区精准对接需求,让服务更对老年群体“胃口”,数字生活的便利正不断丰富着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百灵社区一个个被科技温暖的晚年故事,也是“人工智能+养老”模式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百灵社区的探索证明,当科技真正读懂老人的需求,就能编织出一张有温度的守护网,让夕阳时光变得更加从容美好。相信未来,人工智能养老项目会更加完善,社会也将不断更迭出更完善的智慧养老行业解决方案,赋能更多智慧养老社区,让每一位老年人都享受到来自人工智能时代的红利!
图为团队成员在百灵社区前合影 张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