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智能时代下养老服务新图景,2025年7月3日至4日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摆渡人”团队走进武汉市武昌区北环路社区和江岸区劳动街惠中社区——这两个“人工智能+养老试验”社区,围绕老年人在使用人工智能过程中的需求与挑战展开深度调查研究,试图为老年群体融入智能时代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在北环路社区与老年人访谈 裴一璇 摄
经调研发现,这两个“人工智能+养老试验”社区在将人工智能融入养老社区服务方面成果显著。社区积极整合资源,构建起全方位的智能养老服务体系:在生活服务层面,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等基础服务,通过智能系统精准对接老年群体需求,实现高效配送与服务;在医疗健康领域,引入中医问诊等助医支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同时还针对高龄老人开展上门服务,借助远程监护系统,实时关注老人的人身安全,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社区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能够迅速响应,极大地保障了老人的生命安全。这种将人工智能精准应用于养老服务的模式,不仅让社区养老管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还显著提高了社区服务效能,让老年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图为团队成员在惠中社区与老年人访谈 裴一璇 摄
在智能化建设方面,两个社区同样亮点颇多。以武昌区北环路社区为例,其在社区2楼和3楼精心打造的颐养中心,为老年人娱乐休闲提供了好去处。在这里,老人们可以尽情跳操、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社区配备了小度智能屏、智能马桶等先进智能设备,还专门设置了日间休整房间,为老人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北环路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到,智能设备的引入不仅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社区工作效率,还能实时收集老人对服务的反馈信息,方便工作人员及时调整服务策略,实现服务的精准化和人性化。借助人工智能设备,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便捷度也显著增强。
图为社区人工智能养老设备应用场景展示 张蓉 摄
然而,“数字摆渡人”团队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社区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养老服务,但老年人使用人工智能(AI)的比例并不高。通过与老年群体深入交流得知,不少老年人对人工智能持有谨慎态度,他们认为AI无法替代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因此不愿意主动学习和接触人工智能。这种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偏差和情感需求的缺失,成为阻碍老年人融入智能时代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为团队成员在北环路社区与老年人访谈 裴一璇 摄
不过,调研中也有令人欣喜的发现。部分老年人对人工智能展现出极高的热情和学习能力。一位紧跟时代步伐的爷爷分享了自己的AI使用经历。他分享到,自己从智能手机问世时就主动学习如何使用,到后来AI技术兴起,又自学掌握了豆包、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方法。他利用豆包查阅和整理资料,生成思维导图和大纲以帮助自己理解,极大地拓宽了知识获取渠道,提高了学习效率。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他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便捷高效。但同时,这位爷爷也表示,自己在接受新事物时更倾向于通过自学和网络搜索,认为不需要社区培训或亲友帮助,这种自主学习的精神令人钦佩,让团队成员小王感受到爷爷活到老学到老的不服输精神。
此次对两个社区的调研,引发了“数字摆渡人”团队对老年群体与人工智能时代关系的深入思考。当前,老年群体与人工智能时代之间的“数字鸿沟”客观存在,要弥合这一差距,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场所,应充分发挥其组织与引导作用,开展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人工智能培训活动,帮助老年人消除对新技术的恐惧和误解;子女作为老年人最亲近的人,应给予其更多的陪伴和耐心指导,鼓励老人尝试使用智能设备;而像“数字摆渡人”团队这样的年轻群体,则可以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技术支持和讲解。同时,在推动老年人融入智能时代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和选择,对于对人工智能持保守意见的老年人,不应强制他们接受,而是给予其理解和包容,努力营造一个包容、和谐的智能时代环境。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摆渡人”团队的此次调研,不仅深入了解了老年人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现状与需求,更为探索老年群体融入智能时代的路径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为推动老年群体与智能时代的深度融合贡献智慧和力量,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关怀,共享智能时代的发展成果。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数字鸿沟”能逐步弥合,老年群体都能共享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成果!(通讯员 程婷婷 王君怡 曾美琳)
图为团队成员在惠中社区前合影 程婷婷 摄